查看原文
其他

肉眼可见的便宜

👉 老钱日日谈 2023-07-07

1 兄弟们,我前两天听了场新能源主题基金的交流会,基金经理叫杨宇,之前在611所(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)干过5年,参与过多款主力型号战斗机的研发,后来进入基金行业当基金经理。

怎么说呢,这个背景就很有差异化。

杨宇人也蛮理想主义,线上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很有激情,又是闭门交流,观点明确,有话直说。

一般基金经理做交流好歹都会整个PPT,杨宇没有,上来就是word文档,密密麻麻的,应该是他自己的投研笔记,罗列各种数据,随用随翻。

整场都是这感觉,非常real。

新能源汽车行业嘛,属于今年几个肉眼可识别的低估板块。

我在去年年底就识别记录过👉《3年了,你丫也跌回来了》

写完就买了些观察着,现在比年初又跌了10%以上。

目前的新能源估值有多低呢?

举个例子你们感受下:

当前A股的主要指数中,创业板的估值是最低的,百分位在3%左右,几乎看齐2018年底的估值水平——这是创业板近10年的真正大底

「新能源」「医药」行业在创业板的占比合计超过50%,一起把它给带沟里去了...

如下图红框

其实现在讨论新能源行业的估值已经没啥意思了,低估是共识,老围着这个点唠,没啥增量信息。

所以我很想和分享下杨宇在交流中对新能源行业的观点。

希望这些数据以外的趋势、事实、观点能帮大家增加一些理解新能源行业颗粒度。

新能源行业包含的几个细分板块就是风光锂储车——风电、光伏、锂电、储能、汽车及零部件,还有些氢能。

看杨宇的持仓,能发现他在锂电池和锂电材料领域给了较大仓位。

他在分享时坦言,自己投资框架的根基就是「长期看只能赚到公司业绩增长的钱」。因为没有业绩兑现,那只能靠纯拔估值,这就变成了拼手速和运气的游戏,击鼓传花,看谁接最后一棒。

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,第一筛选条件是公司有业绩支撑,不说多长,至少能够看到3年有不错的业绩增长。然后再去定性地看公司的产业周期位置、估值水平、市场短期审美来做交易

交易肯定是要做的,因为现在不是那个买入躺平的时代,业绩是组合的里子,但还有市场审美和共识在,不能跟市场完全对抗,因为代价是净值回撤较大。

举个例子:有的公司去年业绩增速足有三位数,但股价还是近乎腰斩,就是市场担心一些无法证伪的利空,先杀估值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对投资者负责也得通过交易来兼顾短期。

其实从今年一季报开始,龙头公司和二线公司的盈利数据已经拉开了非常明的差距,很多细分领域的龙头获得很好,二线公司已经开始亏损甚至出清了。

现在电动车增速下降,导致市场对锂电池行业也很悲观,但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升,业绩增速下降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,不能有常年保持超高增速发展的行业。

现在市场有一类理念:中国做不出来的产品就是高科技,中国做出来了就变制造业了,而且很可能会产能过剩——这是个非常奇怪且不健康的心态。

以锂电池领域为例,这个产业链的壁垒是被系统性低估的。有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优势:

比如我国锂电池在欧洲的市占率这几年一路提升,也给行业带来了很多出口逻辑。

再比如福特这样的老牌车企,也会把我国的锂电企业请过去,只需要出技术就能收技术费、管理费、授权费,这是非常罕见的情景。

6 整车行业的不确定性较高。

汽车是一个没啥消费粘性的C端消费品,你买第二台车时有很大概率不会选择第一台车的品牌。

对消费品牌来说,低粘性绝不是好事,因为意味着容错率低。

复盘100多年的汽车工业史,即使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油车品牌,当年都有过差点因为一款车不成功而破产的经历。包括特斯拉的崛起,大量国产电车品牌弯道超车,都能佐证这个规律。

因为某款车型带来的短期周期,机会确实有。但像押对一个长期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持续高增的公司,还是不容易看清,这点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上也能看到一些体现。

但汽车行业中上游的很多环节,比如电池,各家车企对其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,就是那些技术参数和指标。因此,企业只要有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,不太担心随机性的冲击。

这是杨宇管理的华夏新能源车龙头A(013395)的表现:

可以看出,杨宇相对新能源汽车指数跑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和更小的回撤。目前这支基金近8成份额被机构持有。


⚠️ 风险提示:「老钱日日谈」只是机械地记录作者每天的胡思乱想,因此每篇文章可能会同时说好几个完全不相干的事。所有内容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,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。请读者注意判断其中风险,结合个人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和需求,独立思考,谨慎决策。your money your decision.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